5播体育网 众所周知,东北是中国体坛人才辈出的地方,而截止2022年,中国乒乓球界总共诞生了9位大满贯运动员,其中孔令辉、丁宁、马龙、王楠、李晓霞5人都来自东北,而后3位的老家都在辽宁。
想拿大满贯,就必须集齐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三大赛的单打冠军,其中只有第一个比赛是四年等一回,所以难度自然也最大。但有些运动员却非常奇怪,他们即便拿到了奥运单打冠军,也没有实现大满贯。
比如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个男人,他与马龙、王楠、李晓霞一样来自辽宁,一样拿到了奥运会与世界杯的金牌。
但遗憾的是,他却没能实现大满贯。
时间倒退到1980年,地点则被定位到了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
一位玻璃仪器厂的员工与他在纺织厂工作的妻子迎来了自己的宝贝儿子,那时候的二人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个小孩会对世界乒坛有怎样的影响,毕竟,他们只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工薪阶层中的一员而已,谈不上有什么远大的志向与理想。
但命运似乎不打算让这个家庭一直平凡下去,1986年,沈河区业余体校的教练们来到基层选苗子,结果一位叫杨沈立的教练相中了本文的主人公。
也正是从那一刻开始,这个原名“马琳”、后来改名“马林”、再后来又改回“马琳”的孩子开始与中国的国球结下不解之缘。
杨沈立想带马琳去学乒乓球,但不出意外的是,这个决定遭到了孩子父母的反对。
老话常言道:穷文富武。
一般家庭的孩子,老老实实念书、高考、上大学才是“康庄大道”,而竞技体育有如过去的“武举”,不但要求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而且成材率并不高,尤其是在中国,乒乓球项目的竞争实在太大了,假如孩子没有成材怎么办?到时候再想回去读书走文化学习的道路恐怕就跟不上了!
假如马琳的父母马辉、夏静茹也喜欢乒乓球的话倒也说得过去,但夫妇俩对于这项运动几乎是一窍不通,据说连怎么算分都不知道,这又如何舍得将孩子送去专业训练呢?
差一点,马琳就要和乒乓球失之交臂,正如两年前那个姓王的高个儿上海男孩一样。
但幸运的是,当年那位叫沈益民的教练员力排众议,为上海乒坛带来了一颗名叫“王励勤”的希望之星,而现在,这位叫杨沈立的教练也“三顾茅庐”,终于说服了马辉、夏静茹,将马琳引入了专业队。
唯一的遗憾在于,这个孩子最终没有留在家乡。
1986年,马琳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练球生涯,直到二十八年后才正式宣告结束。
和那个年代的许多乒乓球运动员一样,马琳从小也是直拍打法,毕竟当年中国乒乓球队的主流就是直拍,许多教练员也只懂的怎么教好直拍,所以连王励勤也是直拍打法起家,若不是因为身材实在太高大,而且存在“鸡胸”的问题,那么我们也许会看到一个中国版本的卡利尼茨出现。
注:卡利尼茨,前南斯拉夫乒乓球世界冠军,比1米87的王励勤还要高大(据说接近2米,至少在1米9以上),左手直拍打法。
而马琳则不一样,他虽然个头也不算矮,但和王励勤比起来差了一大截。而且更重要的是,马琳和王励勤是完全不同性格的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他确实非常适合打直拍。
关注乒乓球的朋友们都知道,传统直拍打法讲究进攻、进攻、再进攻(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比如刚提到的卡利尼茨),而且一定要以巧取胜,尽量不和对手硬碰硬,以超强的台内控制与近台上手来压制对手,快刀斩乱麻结束战斗。
所以一般来说,性格外向、点子比较多的运动员更适合打传统直拍,像王励勤那种四平八稳、一丝不苟执行训练任务的内向型选手就很难打出直拍的灵动出来,相反更加适合“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横拍技战术体系。
而马琳,显然是天生的直拍运动员。
当沈益民教练第一次看到王励勤的时候,这个孩子独自在一个角落里玩了20多分钟的网球,安静而专注;可是当杨沈立教练第一次遇见马琳的时候,这个孩子却撵着一个足球满场跑来跑去,活泼而灵动。
有些事情,好像从一开始就知道结局了。
事实证明,马琳不但适合打直拍,而且也非常喜欢直拍,而他练球的时候正值国乒直拍打法风光无限之际,继直拍反胶打法的郭跃华之后,两大直拍正胶打法高手——江嘉良、陈龙灿同时崛起,大杀四方,连续在世乒赛、世界杯等大赛中勇夺金牌,小马琳看了也是心向往之,将他们视为了自己的偶像。
不过任何性格都是有好有坏的,内向的王励勤长大后甚至被人批评打球“不动脑子”,而外向的马琳小时候也经常惹教练的批评,多年后,曾经执教过他的另一位前辈回忆道:
“马琳小时候没少挨教练的削。”
不过批评归批评,但是哪个教练会拒绝一位天赋异禀的学生呢?嘴上说话严厉,但心里面却是“真香”。
只可惜,这样的情况没有长久。
1988年,乒乓球项目第一次被引入奥运会,结果中国乒乓球队在韩国汉城遭遇惨败,两大直拍快攻打法选手江嘉良和陈龙灿居然没有打进男单四强,分别输给了欧洲横拍弧圈球打法选手林德、克兰帕尔。
1989年德国多特蒙德世乒赛,国乒男队更是输得“一条裤子都不剩”,男团、男单、男双、混双全军覆没,尤其男团决赛更是创造了最惨的一次败绩,被瓦尔德内尔领衔的瑞典队打得溃不成军,最终0-5惨败吃了个鸭蛋,一时间中国乒乓球圈哀鸿遍野,传统直拍打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现象发生了:
无数中国直拍打法运动员,被教练“建议”改成横拍选手,甚至连国家队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比如一位后来夺得奥运银牌的李姓运动员(虽然当时他已经不在国乒了)。
想当年王励勤小时候因为身材太高而被迫从直拍改成横拍,不料却“歪打正着”了!但马琳却已经打了好几年的直拍,难道现在也要放弃吗?他可不是当年刚学乒乓球的那个白姓河北小姑娘,不可能一切从零开始了!
彼时的马琳不过是一个9岁的孩子,让他自己来决定未来的前程的确有些强人所难。究竟是随波逐流,还是坚持自我?这成为了决定他职业生涯走向的一个问题。
看到儿子面临困扰,马辉、夏静茹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他们不是乒乓球运动员出身,也不熟悉乒乓球这项运动。但幸运的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他们却是懂的,所以二人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你既然这么热爱乒乓球,就应该坚持下去,不管哪种打法,只要你刻苦训练,就有可能取得好成绩。”
最终马琳选择了直拍正手反胶、反手长胶打法,既保证了直拍打法前三板的优势,又弥补了传统正胶快攻缺乏旋转与相持能力的不足,同时还能用反手长胶来“以乱取胜”,完美!
当然,以上文字只是马琳打法的理想状态,从事后角度分析的话,我们能看到的只有深深的无奈:各种技术、打法、器材被杂糅到了一个人身上,看起来就不太靠谱!
正是因为如此,没过几年,一位不被大家重视的教练员出现在了马琳的面前,然后对他下了“死命令”:
必须改打法!
和当年王励勤从直拍改横拍一样,马琳刚开始也对教练的要求提出了质疑与不满,但事实证明,那将是无比正确的决定。
其实当时有比马琳更“煎熬”的人,比如一位年龄更大、从河南新乡走出的运动员,他甚至还在使用更“落后”的直拍正胶快攻,遭受了更多的质疑,但他一直坚持了下去,而历史就是如此的充满戏剧性:这名运动员实现了大满贯,而马琳却没有。
时也?命也?
随后的数年时间里,中国乒乓球队的男子选手们几乎被欧洲顶尖运动员打得抬不起头来,无论是正胶还是反胶,似乎都不是横拍两面反胶的对手。大家都在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那就是:
直拍打法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当是时也,随着有机胶水等器材的革新,克兰帕尔等人让反手的近台速度与旋转有了极大提升,这也让横拍选手不再只能退到中远台才能施展自己的弧圈球威力;瓦尔德内尔等人将横拍的前三板、发接发技术练到了不输直拍运动员,这也使得双方的实力差距拉得更大了。
相比于两面反胶横拍打法选手,直拍运动员退台几乎就是渣渣,反手推挡根本对不过,只能以正手这“一面”去打对方“两面”,这又如何是对手呢?
无论是河南新乡的那位直拍选手,还是远在辽宁的马琳,大家都想打造出一个新的直拍体系出来,但客观来说,他们都失败了;而直拍选手最后的“救赎之道”,将被一位在吉林长春出生的更年轻的运动员找到。